药事新闻
国外药闻
国内药闻
省内药闻
会议动态
十周年庆典
关键字:
搜索栏目:
 首页 >> 药事新闻 >> 国内药闻
两会:请听医卫行业的声音
作者:网络来源 时间:2009/03/06 点击:655 来源:网络来源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700 align=center border=0> <TBODY> <TR> <TD id=docContent style="FONT-SIZE: 14px" width="100%">  又到一年两会时。有全球金融危机和新医改方案即将推出这样的大背景,今年两会期间,肩负医改重任的广大医药卫生工作者对两会备加关注。广大医药卫生工作者对两会有何期待?对执业环境有什么样的深切感受?有哪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职业生涯里,他们有哪些具体诉求?记者采访了部分医药卫生工作者。 <BR><BR>  山东省潍坊市卫生局局长、党委书记&nbsp;马安宁: <BR><BR>  办好政府要办的 <BR><BR>  管好政府要管的 <BR><BR>  改好政府要改的 <BR><BR>  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重点改革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并鼓励各地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的有效形式。我很有感触,也对新形势下的公立医院改革抱有期待。 <BR><BR>  目前,卫生行政管理体制不顺,职能分散,效率偏低,医疗市场监管乏力;公立医疗机构内部运行机制不活,管理失位,公益性质淡化,创收倾向日渐严重。体制和机制性障碍已经成为卫生系统的两大顽症,不仅影响了卫生事业的科学发展,也加重了群众的医药费用负担。 <BR><BR>  作为卫生行政管理者,我认为公立医院实行管办分开的改革,应该是职能上的分开,而不是机构上的分开,是“分开”不“分家”。评判这一管理模式是否成功,要看老百姓的健康是否得到真正的维护。所以,应该建立政府主导下公立医院的管理模式。即办好政府要办的,管好政府要管的,改好政府要改的。 <BR><BR>  一是办好政府要办的。应该加快发展公共卫生事业和公立医疗机构。公立医疗机构是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社会健康保障体系的主力军,也是政府为人民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窗口。为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政府必须在制度建设、资源配置、加大投入和强化监管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着力办好公共卫生事业和承担基本医疗、代表区域水平的公立医疗机构。在日常服务中,要发挥公立医疗机构引方向、作表率的作用,关键时刻“调得动、派得出、用得上、干得好”。同时改革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遏制医疗机构的创收倾向,才能有效降低群众医药费用负担,维护人民健康利益,落实公益性、调动积极性。 <BR><BR>  二是管好政府要管的。要努力实现政府卫生部门的基本职责由“办医”向“管医”的转移,用主要精力加强卫生监管,规范服务行为,严肃查处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卫生行政部门要把工作重心放在定标准、立规范、严准入、重监督上,加强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技术和设备的准入和监管,建立管人、管事、管资产“三位一体”的卫生行政管理新格局。 <BR><BR>  三是改好政府要改的。符合推向市场条件的公立医院,可以稳妥进行职工持股、社会资本参股或控股等多种形式的股份制改造。 <BR><BR>  甘肃省卫生厅厅长&nbsp;刘维忠: <BR><BR>  解决农民出现意外情况保命的问题 <BR><BR>  药品采购能否采取跟标 <BR><BR>  “一个坑里有两个萝卜”就能转开了 <BR><BR>  车祸、突发脑中风和心肌梗死,城市人打一个“120”,急救车就能把人送到医院。而偏远山区的农民,给“120”打电话信号都没有。有时还没等救护车赶到,病人就不行了。这种情况很普遍,也很不公平。在新医改方案中,提出促进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我认为要通过实现这个均等化,为农村提供急救服务,解决农民出现意外情况保命的问题。甘肃省就正在考虑这个问题,打算3年内实现这个愿望,目前一些地方已经开始试点了。一个乡镇配一辆救护车,每个县设立一个急救中心,我们测算每个急救中心投入200万元,甘肃省一共有80多个县,总体投入规模也就是一亿多元。现在,我们有这个想法,有这个抱负,但是资金还没有到位。 <BR><BR>  另外,希望两会代表、委员们关注药品招标采购问题。现在国家把药品招标的权利下放给每个省,这实际上是一个烫手的山药,不好接手。作为卫生厅厅长,我的压力就很大,关键是要负责任。招标经办人贪污了怎么办?中标药品出了问题怎么办?招标价格高了怎么办?很多实际问题,我很头疼,而且各省自己招标行政成本很大。 <BR><BR>  我有两个想法。一个是能不能跟标。例如在西北区域,宁夏和陕西的药品招标搞得比较好,我们甘肃省能不能跟标,把宁夏和陕西的中标药物拿来用就可以了,不用再单独招标。既节约了行政成本,又避免了很多难以回避的问题。第二个就是国家是不是考虑实行基本药物供给制度。新农合以及城市医保的基本药物都是报销的,是政府最终买单的。既然这样,这些基本药物何必再四处招标,由国家实行供给制度,应该会避免各种弊端和问题。 <BR><BR>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经过几轮国债项目的投资建设,西部乡镇卫生院的房屋、设备都有了质的变化,然而人才问题是始终困扰我们的心头大事。我们现在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例如检验科就一个大夫,他要是进修请假,这个科室就不得不关门,不进修又不行,他的技术水平不能提高。萝卜拔了,坑就空了。拔萝卜不行,不拔萝卜也不行。要是一个坑里有两个萝卜,我们就能转开了。甘肃省今年招了5000个医科大学毕业生充实到农村去,给每人每年2.5万元报酬,省财政全额拨付,编制也给了。以后3年还会继续以这个规模扩招,一些农村乡镇卫生院和县医院的科室就能实现两个萝卜一个坑。实现这个目标就是苦于没有定向的省(市)帮我们一把,实现我们定期长久、花费低廉的进修计划。我们希望学习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工作的模式,实行一个发达省(市)对口支援一个地方,任务明确,目标明确,一对一地解决我们临床医生和辅助科室人才奇缺的问题。&nbsp; <BR><BR>  上海市长宁区新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科医生&nbsp;黄耀庭: <BR><BR>  医保预付制让我们做得越多越亏 <BR><BR>  待遇和工作辛苦程度很不对称 <BR><BR>  当前,大家感受最深的就是金融危机,但是区政府和区卫生局对我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下属社区卫生服务站点的补助力度没有因此而减弱,投入有保障,收入较为稳定。我们作为基层服务人员,心里还是很有干劲的。大家都在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怎样更好地发展出谋划策,凝聚力很强。 <BR><BR>  如果我是人大代表,最先要呼吁两会给我们解决的就是医保问题。现在,就我们这个地区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来说,普遍存在一个矛盾,就是干得越好,服务量越大,亏损也就越大。政府通过各种改革,加大投入、给优惠政策吸引市民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我们通过自身努力转变服务理念,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医患关系为朋友关系,变看病为健康管理,逐步实现吸引市民下沉到社区的目标。然而,问题也来了,我们这里实行医保预付制度。形象地表示,医保给了我们今年2000个医保病人的报销额度,如果我们服务了1800个病人,就为医保节约了200个人的医保额度。如果我们刚好服务了2000个病人,正好用完这个额度。而如果我们服务了2500个甚至3000个病人,就超出了医保总额度,就要受到医保部门的严格限制。 <BR><BR>  这让我们十分困惑:群众来了,不服务不行,也和我们的定位、我们的责任不相符;服务多了也不行,医保总额度卡着我们。这就形成了一个逆向“淘汰现象”:干得差,生存得好;干得好,面临亏损。到底该怎么办?我特别呼吁两会代表、委员们平时关注我们的生存现状,深入我们中间来调查研究,反映我们的利益诉求。 <BR><BR>  关于社区卫生,还有3点不能不提。第一个是要大力发展全科医学,第二个是要吸引卫生人才进入这个服务圈子,第三个就是基层医生的收入待遇。现在,我们还没有一支真正的全科医学队伍,社区专科医生都是半道出家。虽然我们组成了专科团队来应对实际需求,但这不是长久之计,推动社区卫生服务长远健康发展的还是全科医学培养制度的建立。社区要打开大门吸引人才,要用有力度的政策吸引优质人才来为居民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最后,我们的待遇和我们的辛苦工作是很不对称的。社区医生进门入户,一对一服务、家庭护士、片儿医等,都需要我们用腿去跑,其中的酸甜苦辣还不为人知。 <BR><BR>  我行医25个年头了,现在的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两会代表、委员们提的问题很现实、很尖锐,而且政府积极响应,能办到的都努力去办,这是一个很好的事情,给了我们基层医务人员很大的希望和鼓励。衷心希望今年的两会能说出更多老百姓的心里话,为我们办更多的实事,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 <BR><BR>  江苏省常熟市卫生局副局长&nbsp;金志强: <BR><BR>  卫生监督落到实处还有很大距离 <BR><BR>  希望借助两会力量解决我们的困惑 <BR><BR>  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进展十分迅速。江苏省常熟市2001年组建的卫生监督队伍,现在明确了是独立法人地位,是政府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编制、财政、人财物等各个方面的保障都很得力。我们还把监督队伍向下延伸,在乡镇设立分所,把专业卫生监督人员派驻到基层,深入下去,大大压缩了和被监管对象的空间距离。这个做法在食品卫生监管、职业病防治等各个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BR><BR>  不过,卫生监督队伍面临着工作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的现实情况。常熟市有1.3万个到1.5万个食品经营单位,都是我们的监管对象,但是整个常熟市只有68人的卫生监督队伍,把卫生监督落到实处,还有很长距离要走。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的设备、车辆、通讯能力、应急处置能力也都和群众期望、政府要求存在差距。 <BR><BR>  更主要的问题是,《食品安全法》颁布后,我们认真学习讨论了很多次,其分段管理的思路很明确,生产、流通、销售各个环节都有部门负责,卫生监督负责综合协调。如果变成协调机构,要不要保留目前这支卫生监督队伍?我们基层希望尽快了解到实际情况,以便操作。 <BR><BR>  两会是国家大事,我们也十分关心,尤其关注代表、委员们对医疗卫生的建议和提案。我发现两会代表、委员关注食品安全的不少,但是对卫生监督这支队伍的建设发展建议似乎不是很多。希望医药卫生界的代表、委员们关注卫生监督这支队伍的情况,把我们的心里话说给社会听,利用两会的力量解决我们的困惑和问题。 <BR><BR>  中国国际医药保健研究院院长&nbsp;高健: <BR><BR>  中医科就是起点缀作用 <BR><BR>  不少中医医院穿起了“西装” <BR><BR>  推动中医药发展政策要具体 <BR><BR>  中医的地位有多高,去看看各地中医院的生存状况就知道了。在医院里,中医科医生的收入低、位置尴尬,是普遍现象。在一些西医医院里,中医科不能没有,弄了个中医科就是起点缀作用。而另一方面,不少中医医院穿起了“西装”,发展西医科室,这个现象值得关注。 <BR><BR>  每年两会,都有很多代表和委员呼吁重视中医药,这是我感觉很欣慰的。只有各方在具体的政策法规、科研发展和医疗实践等各个方面,去推动中医发展,防止中医西化,才能促进中医更健康地发展。在我国,师徒传承是中医人才培养的传统方式,几千年来造就了一批批中医师。中医的精髓和技能往往“只可心授、不可言传”,但在现行医疗制度下,师徒传承体制无立足之地。现在用西医标准去评判中医,甚至否认中医成果是不可以的,因为中西医本是两个不同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各自有一套临床方法与评判标准,两者无法兼容。 <BR><BR>  中药问题也一样,我们很多中草药都不能合法出口,很多是当成食品被带出国,放在国外的商店里卖。这是不行的。如何让国际上接受我们的中草药?如何搞标准化?这些都有争议。  <BR><BR>  我觉得对中草药的生产,应该有更严格的要求。比如“淮山药”,只能出自河南焦作,别的地方产的,只能叫山药。可现在技术发展了,别的地方把山药加工一下,就成了“淮山药”。药材不地道了,如何保证中药疗效和作用不改变?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发展中医药?我期待两会能真正关注中医药的发展。&nbsp;   <BR><BR>  安徽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内一科护士长&nbsp;张会: <BR><BR>  工作内容增加了但人员没增加 <BR><BR>  保证临床一线护士数量和质量 <BR><BR>  要合理地分层次配备护士 <BR><BR>  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充分调动广大医务人员的积极性,这句话说到我心窝里去了。 <BR><BR>  护理人员工作压力大,社会地位低,这是大多数护理从业人员的切身感受。现在护理工作和以前不完全一样,以前给患者发个药、打个针就可以了,现在护理管理被赋予了更多新的内容。比如要与患者进行细致的沟通,这一项就是一个非常高的要求。比如我们内科有一些是糖尿病患者,那我们就得给他们讲解糖尿病的防治知识,哪些东西不能吃、血糖如何检测等。在实际护理工作中,我们执行医嘱时,加强了对病人病情的观察和对病人的生活护理、心理支持与沟通、康复指导等工作。 <BR><BR>  工作内容增加了,但是护理队伍人员没有增加,不少科室都在超负荷运转。有资料显示,我国虽然有135万名护士,但是临床医护人员的配备比例依然是按照1978年的文件执行,病床与病房护士一直按照1∶0.4的比例配备。这一标准沿用了30年,已经无法适应现实需求。 <BR><BR>  我的愿望就是社会各界更重视护理人员,要针对护士人力的数量、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人员结构与在不同护理岗位发挥的作用等进行综合规划。同时,还应当考虑到护士的专业发展空间和工作积极性的发挥,逐步完善与护士职业发展相适应的继续教育,促进护士在不同专科领域的能力和技术的提高。在护士队伍的建设中,要切实保证临床一线护士的数量和素质,要根据临床不同专科、不同护理岗位对护士技术水平、专业能力的要求合理地分层次配备护士,发挥护士的专业技能和特长,增加护士的工作责任感、成就感,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宽松氛围。 <BR><BR>  不知道有没有我们护理领域的人大代表,我希望他们能反映我们的心声。 <BR><BR>  武警总医院眼科副教授&nbsp;陶海: <BR><BR>  缓解看病难普及医学常识很重要 <BR><BR>  建立科普宣传平台和发布机制 <BR><BR>  我是眼科医生,在临床上我们遇到很多这样的患者,眼睛出问题了,第一个想到的医院就是北京同仁医院。结果大家都去挤同仁医院,造成看病难。实际上很多医院的眼科技术力量是很强的。 <BR><BR>  那么谁来教会老百姓“科学”看病?我觉得责任在政府,也在我们广大医务工作者。 <BR><BR>  每年两会,老百姓都把关注的目光投到看病问题上来。看病难、看病贵是老百姓切身的体会,可造成这种情况的很大原因是老百姓缺乏相应的医学常识。大家一生病,就自己对号入座,盯住名医院,都往大医院跑,造成了大医院拥挤不堪、小医院门可罗雀。事实上,我们知道,生病感冒没必要跑“协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些优势的医疗资源都被一些常见病和小病所侵占了,真正需要的患者反而得不到恰当的医疗服务,造成这些老百姓的看病难。 <BR><BR>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有义务向群众宣传医学常识。现在社会上一些打着科普旗号的活动和项目比较多,但往往受到各种利益的驱动。两会上对这个问题可能关注不多,但是我觉得这个问题很严重。希望呼吁更多的人来关注医学科普工作,建立科普宣传的平台和发布机制。&nbsp;<BR>&nbsp;&nbsp;<BR>&nbsp;&nbsp;&nbsp; <BR></TD></TR> <TR> <TD>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align=right border=0> <TBODY> <TR> <TD vAlign=center align=right width=220 height=30> <DIV style="DISPLAY: none">网络编辑: </DIV></TD> <TD vAlign=center align=right width=220 height=30> <DIV style="DISPLAY: none">来源: </DIV></TD> <TD vAlign=center align=right width=200 height=20>来源: 健康报&nbsp;&nbsp; 发布日期:2009-03-06</TD></TR></TBODY></TABLE></TD></TR></TBODY></TABLE>
返回>>>
浙江省医院药事管理质控中心网 版权所有@2008 All Right Reserved。 浙江省医院药事管理质控中心主办
地址:杭州市庆春路79号(310003)        Email:zhejiangyszk@163.com
建议浏览器IE6.0+ 分辨率:1024*768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