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用药
不良反应
新药前沿
药物治疗
关键字:
搜索栏目:
 首页 >> 合理用药 >> 药物治疗
多学科讨论:多廿烷醇联合双抗治疗可降低DES后血小板高反应性
作者:宁波质控 时间:2016/11/17 点击:1016 来源:环球医学

      一些患者冠脉介入后使用氯吡格雷治疗会高残余血小板反应性,并且它们的血栓事件风险很高。2016年10月,发表在《Cardiovasc Ther.》的一项在中国4个地区进行的前瞻性随机试验调查了一种新型调脂药物多廿烷醇在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治疗后血小板高反应性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请看本期多学科讨论组临床药师各抒己见为您梳理本文看点——

      这项在中国4个地区进行的前瞻性随机试验中,350名治疗后血小板高反应性患者(HPR,定义为血小板聚集率>65%)按照1:3:3的比例随机分配到以下三组:A组为氯吡格雷75mg/d治疗1年(50人);B组为氯吡格雷150mg/d治疗30天后剂量改为75mg/d直到1年(150人);C组为多廿烷醇40mg/d治疗6个月及氯吡格雷75mg/d治疗1年(150人)。所有患者都接受阿司匹林治疗。首要终点指标为1个月时的HPR回复率(回复的定义为血小板聚集率<65%)。次要终点指标为6个月时的严重不良心脏事件(MACE),包括心源性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驱动靶血管血运重建的缺血性症状。

       结果显示,30天时,A组、B组、C组的HPR回复率分别为34.0%、55.2%和48.7%(P=0.029)。三组分别有4人(8.0%)、6人(4.0%)和5人(3.3%)发生严重不良心脏事件(P=0.342)。高氯吡格雷维持剂量组有1例(0.7%)大出血和1例(0.7%)微出血事件,其他两组没有大出血或中等出血。B组比C组的最小出血的患者比例显著性高(10.7% vs 2.7%,P=0.022)。2年随访时,与B组相比,多廿烷醇对出血的获益仍然持续。

      结果表明,多廿烷醇与高维持剂量的氯吡格雷降低血小板反应性的程度相似,而不增加出血率。

      多学科讨论记实:

      亚急性血栓形成是支架术后早期冠状动脉闭塞的主要原因,术后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尤为重要。美国心脏病协会(ACC/AHA)在关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诊治指南中提出植入药物支架(DES)患者需至少接受12个月的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然而,即使进行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仍有一部分患者不能从中获益而发生缺血事件,这可能与治疗后血小板高反应性有关。

      由于氯吡格雷依赖肝细胞色素P450的生物转换作用发挥活性,所以部分患者可能对氯吡格雷表现为无反应或反应低下。尽管没有明显的临床获益,但在标准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础上增加氯吡格雷剂量可以显著提高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

      同样,在双联抗血小板的基础上增加不同机制的抗血小板药物也可以不同程度上改善HPR,但迄今仍缺乏强有力的证据证明。

      血小板聚集与活化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及支架内血栓发生的病理生理基础。多廿烷醇是一种新型调脂药物,对降低甘油三酯和升高高密度脂蛋白具有突出的效果,进而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除具有调脂作用外,研究显示多廿烷醇还可降低血栓素A2的水平抑制血小板聚集,具有抗血小板和血管舒张的作用。上述研究也印证了多廿烷醇在抗血小板聚集方面的作用。研究表明,在改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支架植入术后的血小板高反应性中,多廿烷醇的改善效果并不劣于氯吡格雷加倍剂量,且并不增加出血风险。

      但该研究也存在以下局限性:首先,随访期短及样本量相对较小,仍然需要大型研究去明确疗效;第二,该研究中仅使用LTA方法进行血小板聚集检测,联合诸如VerifyNow的床旁检测可能更准确且降低检测误差;第三,在该研究中,更高的氯吡格雷300 mg的维持剂量未进行调查,这种高剂量或许能导致缺血性事件的进一步降低。

返回>>>
浙江省医院药事管理质控中心网 版权所有@2008 All Right Reserved。 浙江省医院药事管理质控中心主办
地址:杭州市庆春路79号(310003)        Email:zhejiangyszk@163.com
建议浏览器IE6.0+ 分辨率:1024*768以上